科技支撑下,贵州只在部分地区的夏秋季节适宜种植红托竹荪的情况得到改变。
日前,记者从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了解到,近年来,该体系攻关在林下种植红托竹荪的菌种、菌棒、栽培管理等方面技术难题,目前已在省内多个区域不同季节试种成功,实现红托竹荪一年四季均能生产。
红托竹荪有“菌中皇后”美誉,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近年来市场需求增大。贵州主要在织金县、纳雍县、安龙县等部分区域有规模种植,且种植规模呈下降趋势,市场供应量较少。
(相关资料图)
为摸清影响产业发展原因,从2011年以来,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天麻竹荪育种和栽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朱国胜研究员带领团队到种植红托竹荪地方开展调研。
“红托竹荪传统方法在耕地里种植,从种到收18个月,期间需要稳定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生长周期长,受高温、低温、干旱、降雨等恶劣天气影响大,产量不稳定,所以适宜种植区域较少。”朱国胜分析了红托竹荪适宜种植区域少的原因。
“此外,在一块地里种植一次后,需要间隔三年以上后才能再次种植,而且传统方法使用木块种植出菇,木块材料的转化利用率低,导致成本高和浪费多。”
他们发现传统种植模式下红托竹荪菌种、菌棒生产、出菇管理等技术落后,需要利用大量耕地,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红托竹荪种植推广和供应市场。
在找到产业发展症结后,朱国胜带领团队攻关红托竹荪种植共性技术难题。
“我们的思路是贵州拥有大量林下种植面积,要利用起来,并且从选育品种、菌种生长、菌棒生产、出菇管理全程进行技术攻关,缩短生长周期。”朱国胜说道。
在省科技厅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他们开展竹荪类食用菌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分离和收集获得红托竹荪种质资源,从中选育环境适应性强的品种。
“我们成功选育黔丰1号、黔优1号和黔荪yzs020三个品种,获得省农业农村厅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让我省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托竹荪品种。”研究团队成员桂阳说,他们还筛选出对极端温度和极端湿度抗性较强的品种,这些品种为我省红托竹荪质量产量稳定、广泛推广提供了种源保障。
培育良种同时,团队继续开展菌种培育和菌棒生产新技术攻关。
“我们研发出液体菌种生产技术和代料菌棒(包)生产技术,由母种到菌棒的培养时间缩短到4个月左右。”研究团队成员黄万兵介绍,液体菌种、代料菌棒大大缩短了菌龄,提高了繁殖效率,生长整齐度远高于传统木块栽培方式,便于管理。
集成各种技术后,研究团队形成了红托竹荪菌棒(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在林下种植,6个月左右即可完成出菇上市到采收结束。
近年来,为推广林下红托竹荪,团队成员龚光禄、杨通静、刘宏宇等在多地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每年6月初至11月底,安龙、兴义、晴隆、桐梓、乌当、开阳、花溪、凯里、剑河、榕江等地能生产,在7月初至10月底期间,织金、纳雍能生产。
去年,林下红托竹荪种植版图又扩大。在菌棒(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指导下,赤水萃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去年11月开始采收林下红托竹荪,一直持续到今年5月,也填补了我省这个时间段红托竹荪无产出的空白。
截至目前,通过省内多区域布局种植,林下红托竹荪已实现一年四季都可生产。
“我们将继续开展技术攻关,从示范种植到实现成规模产出供应。”谈到今后工作打算,朱国胜表示,团队将重点到我省低热河谷地带推广冬春种植,在中海拔区域优化夏秋种植技术,在高海拔区种植高品质红托竹荪,助力产业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邹林
编辑 段超木
二审 邹林
三审 曾帅